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一样,属于妇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30~50岁左右的经产妇,但也可见于年轻未生育的女性,这可能与各种宫腔操作手术增多有一定关系。约15%的患者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约50%合并子宫肌瘤。本病的治疗可用药物干预,也可行手术治疗,但根治较难,只有患者绝经后子宫腺肌症方可逐渐自行缓解。故而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需结合患者的年龄、症状及生育要求进行个体化选择。子宫腺肌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引起痛经、月经过多、月经期延长、贫血、不孕等一些列临床并发症,可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症状:
(1)月经失调(40%~50%)主要表现为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月经前后点滴出血,严重的患者可以导致贫血。
(2)痛经(25%)特点是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常在月经来潮前一周开始出现,当经期结束痛经即缓解。痛经初期服用止痛药物可以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痛经需要服用的止痛药物剂量明显增加,使患者无法耐受。
(3)其他大约有35%的患者无明显症状。
体征:
妇科检查子宫常均匀增大呈球形,子宫腺肌瘤可表现为质硬的结节。子宫一般不超过孕12周大小。临近经期,子宫有触痛感;经期,子宫增大,质地变软,压痛比平时更明显;经期后,子宫缩小。子宫常与周围尤其是后面的直肠粘连而活动较差。15%~40%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约一半患者合并子宫肌瘤。
子宫腺肌症形成机制尚不明确,仍为当下研究热点。目前为止,关于其形成原因观点颇多,涉及到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激素异常、血管生成异常、宫腔操作等诸多方面。虽然其成因尚不明确,但一些研究结果提示,子宫腺肌症的发生可能存在许多高危因素,如:子宫手术史(如子宫肌瘤剔除、剖宫产术等)及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术、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宫腔镜检查等),可能会造成子宫基底层破坏,子宫正常解剖层次破坏,从而造成子宫内膜异位到子宫肌层,导致子宫腺肌症。此外多次妊娠分娩史、月经量过多、慢性子宫内膜炎症、生殖道梗阻、雌激素依赖性疾病等也均与子宫腺肌症发病相关。
虽然子宫腺腺肌症发生机理尚不明确,许多患者无明显的发病原因,但远离其致病高危因素,如: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及子宫手术等,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发生风险。